比特派官网app下载最新版本|OpenAI永远警惕阿尔特曼 - AI新智界

作者: 比特派官网app下载最新版本|OpenAI永远警惕阿尔特曼 - AI新智界
2024-04-09 23:05:17

原文来源:字母榜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生成

山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潇洒回归。

当地时间21日周二晚,OpenAI在社交平台发布重磅消息:阿尔特曼回到OpenAI,重新担任CEO,董事会也随之大换血。

新董事会目前由三人组成,分别是:曾在Facebook、推特、Salesforce担任高管的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出任董事长;美国经济学家、前财政部部长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以及Quora创始人亚当·德安杰洛(Adam DAngelo),也是唯一一位留任的旧董事会成员。

阿尔特曼继续担任CEO,但未回到董事会。与其一同在当地时间上周五被旧董事会踢出局的、OpenAI的前董事长格雷格·布洛克曼(Greg Brockman),也在X平台上发布消息,确认回归OpenAI。但他也只说“回去敲代码(back to coding)”,没说会回到董事会。

阿尔特曼

至此,除了德安杰洛,旧董事会成员已经悉数出局,新董事会由三位外部董事组成,没有OpenAI的内部董事。

在上周五之前,OpenAI原本的董事会由六人组成,其中三位是内部董事,三位是外部董事。周五,旧董事会发起“奇袭”,突然将阿尔特曼和布洛克曼踢出董事会并解除了阿尔特曼的CEO职务,只剩下OpenAI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伊尔亚·苏茨克维(IIya Sutskever)一位内部董事和三位外部董事。

自那之后的几天,故事频频反转,在经历了员工动荡不安、投资人施压、谈判与谈判破裂、阿尔特曼和布洛克曼加入微软、九成员工签署联名信“逼宫”董事会之后,阿尔特曼夺回CEO之位,和布洛克曼一起回到OpenAI。

在那封掷地有声的联名信中,签名的员工给董事会两个选择:要么让阿尔特曼和布洛克曼回来,董事会换人;要么我们这700多人走,跟着阿尔特曼去微软。

显然,新一轮对峙的结果是,员工“逼宫”成功,其中董事会新成员布雷特·泰勒还是新中被提名的人选之一。

阿尔特曼和布洛克曼在X上发帖庆祝,阿尔特曼说:“过去几天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这个团队及其使命保持一致。当我决定在周日晚上加入微软时,很明显这对我和团队来说是最好的道路。”微软CEO桑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也送上了祝福。

故事到这里,这场引发轰动的硅谷明星公司内部“内斗”事件,似乎以阿尔特曼压倒性的胜利画上了句号。

但,事情果真结束了吗?仔细看看不难发现,新董事个个都是狠人,而赶走阿尔特曼的公司“大BUG”,还没有被修复。问题是,这个大 BUG 真的是 BUG 吗?人工智能显然会在未来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对于阿尔特曼这样的人工智能掌权者,取下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真的正确吗?

OpenAI新董事会目前只有三人,但个个都是狠角色。

新任董事长新晋董事布雷特·泰勒(Bret Taylor)是OpenAI的老朋友,联名信中员工要求OpenAI旧董事会换人,并且建议了两个人做新董事,泰勒就是其中一位。在联名信全文被媒体释出后,有消息称泰勒不打算加入OpenAI董事会,如果该消息为真,那么泰勒如今出任董事长的背后少不了各方的坚持和游说。

泰勒也是技术出身,拥有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曾供职于谷歌,谷歌地图的研发就有他的贡献。在科技公司多次担任高管。曾担任Facebook首席技术官、云软件巨头Salesforce联席CEO。

科技公司高层巨变,这种事泰勒有经验。在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去年要收购推特(现改名为X)时,泰勒是推特的董事长。当马斯克对收购一事反悔时,泰勒站出来表态,威胁将起诉马斯克。最后,马斯克没拧过推特董事会,如约以44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这家公司,并在其后解散了董事会。

拉里·萨默斯(Larry Summers)则是三位董事中最重量级的。

萨默斯已年过七旬,可谓“德高望重”,履历炫目。萨默斯29岁就成了哈佛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曾在哈佛大学担任校长,是著名经济学家。克林顿时期,他曾担任美国财政部部长;奥巴马时期,他则执掌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是美国经济政策的总设计师。可以说,萨默斯主导了美国近二十年的经济政策制定。

这位美国前财政部部长以直言不讳著称,曾多次批评“拜登经济学”。此外,他还曾预测,在人工智能的冲击下,美国“在本世纪后半叶结束时可能会有近三分之一的成年男性失业”。

在OpenAI之前,萨默斯担任过多家公司的董事,包括美国移动支付公司Square和民宿平台Airbnb。

而另一位董事亚当·德安杰洛(Adam D’Angelo)则成了OpenAI新董事会的最大“显眼包”。他是唯一一位留下来的旧董事会成员,而且就在阿尔特曼回归的消息公布之前,媒体正在“抓内鬼”,而德安杰洛作为“一号内鬼”被大肆报道。

德安杰洛是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高中同学,曾出任Facebook的第一任CTO,还曾被《财富》杂志誉为“科技界最聪明的人之一”,后来创办了美国版知乎Quora。Quora前员工爆料,德安杰洛此前与阿尔特曼之间发生过重大分歧,前不久OpenAI发布了GPTs,而德安杰洛不满阿尔特曼未与董事会沟通这个决定。而且,Quora孵化出来的AI浏览器项目Poe,本来就和OpenAI有竞争关系。爆料还称,德安杰洛为人固执,几乎从未被人说服过,在Quora就已经有突然解雇高管的“前科”。

被认为是“内鬼”却成为旧董事会的唯一幸存者,德安杰洛的留任可能是谈判双方中那个代表“保守派”的制衡力量,联名信中旧董事会全部辞职的要求实际上并未被完全满足,阿尔特曼此次回到OpenAI的巨大胜利仍有杂质。

需要注意的是,“内鬼”之说,目前还不可尽信。对于上周五那场“奇袭”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至今都是一个悬案,是活脱脱一场“狼人杀”的游戏。

在德安杰洛是幕后主使的说法之前,外界才能指认苏茨克维是事件的推动者——作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三位内部董事之一,苏茨克维是出面通知阿尔特曼和布洛克曼参加罢免会议的“出头鸟”,而人们发现他在AI安全问题上与阿尔特曼有分歧。

在德安杰洛是幕后主使的说法之后,另一位旧董事会成员Helan Toner也被“揪”了出来,因为她此前曾发布一篇论文,而媒体报道阿尔特曼对此不满,认为这篇论文批评了OpenAI为AI技术安全做出的努力,甚至曾试图把Toner踢出董事会。

此外,当地时间上周日OpenAI旧董事会与阿尔特曼第一轮谈判破裂后,被任命为新临时CEO的Twitch前CEO Emmett Shear曾表示,虽然自己接下这个邀请,但是会对“奇袭”事件展开调查并生成报告。但截至发稿,并未有任何调查结果被公布。

OpenAI员工联名信中的一些描述也道出了“奇袭”事件的扑朔迷离,信中说,阿尔特曼被解雇之后,OpenAI的高管曾尽力配合董事会,但是董事会一直没能提供对阿尔特曼“有所隐瞒”的具体事实,也没能拿出任何证据。

虽然没有定论,但“奇袭”悬案的“悬”本身,就揭示了至少两个问题:“奇袭”事件本身,有可能从讨论到发起非常仓促,且缺乏翔实的准备与“证据”;短短几天内,苏茨克维、德安杰洛、Toner相继被挖出与阿尔特曼的分歧,足见OpenAI内部早有裂缝。

阿尔特曼虽然胜利回归,但最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如何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或者说,如何解决这种“奇袭”事件源头上的系统问题?

这次事件充分暴露了阿尔特曼对OpenAI缺乏掌控(也许在人心上有所掌控,但作为公司CEO非常被动)。

OpenAI以非营利性质创立,后因生存之困组建了有限盈利公司。可盈利实体OpenAI LP负责融资,以此来解决研发成本高筑的老大难问题,微软也是在这之后带着10亿美元入场,如今已经对OpenAI投资百亿美元。

而可盈利实体OpenAI LP仍有一些与众不同的限制,投资人的盈利回报有上限,不可超过投资的百倍。而OpenAI营利公司与非营利机构产生冲突、需要投票做决策的时候,只有不持有OpenAI LP股份的董事会成员才有投票权。

阿尔特曼本身不直接持股OpenAI,但因为他曾是YC Combinator的董事长,后者投资了OpenAI LP,从而没有投票权。这和大多数公司的做法都截然不同,一般来说,CEO持有公司大量股票、在公司享有较高投票权。

在“奇袭”之前,董事会六人中只有三人是深入OpenAI日常工作的内部董事,阿尔特曼还没有投票权。三位外部董事再加苏茨克维这位内部董事,足以将阿尔特曼和布洛克曼顷刻踢出。

OpenAI的特殊结构,使得内部形成了“三权分立”,CEO 掌握行政权,员工在这次事件中展示了民意的强大力量,而6 位董事构成了 OpenAI 的“最高法院”。在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中,大法官由上之下被任命,而且掌握着“正义之槌”。

阿尔特曼和布洛克曼被一朝踢出,正是“大法官”们进行审判的结果。这样的审判显然不符合 OpenAI 的民意,更违背了大股东利益及创始人意志,所以单纯用商业逻辑怎样都无法理解这种行为,然而,如果把人工智能视作一种权力,而且这种权力显然会越来越重要,那么从分权制衡的角度来审视这次事件,了解美国宪法的根基正是这种对于不受制约权力的警惕和戒备,就未尝不能理解 ,OpenAI 为何要设计一套看似对管理者和投资者都不怎么信任的制度。

如今自下而上的和外部的力量一起,把大法官换了人。但阿尔特曼并不会一劳永逸:新的法官,理论上依然可以做同样的事。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所致:掌握权力者,一定要有一把利剑悬在其头顶。

在阿尔特曼和布洛克曼重回OpenAI的路上,有各方的努力。不仅OpenAI的员工奋起反抗发布联名信要求“去董事会,留阿尔特曼”,包括微软在内的外部投资方也在努力促成这一结果。其中微软甚至被报道开出每人1000万美元的签约奖励,接收愿意追随阿尔特曼接入微软的OpenAI员工。

那个想象中的“下一次”也许在概率上可能性并不大,但必定会盘旋在阿尔特曼的头顶——下一次,还会这么“好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