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token安卓下载app|与未来预测

作者: imtoken安卓下载app
2024-03-16 03:11:33

【清华大学】2023-2027中国经济发展展望 - 知乎

【清华大学】2023-2027中国经济发展展望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清华大学】2023-2027中国经济发展展望发现报告官方号​已认证账号“不确定性”的2022年已经成为历史,2023年作为“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势必将开启经济发展的新阶段。那么,接下来中国的经济将究竟将如何发展?清华大学发布的《重振增长:2023-2027中国经济发展展望》从未来五年、目前问题、未来潜力、政策建议四个方面,对2023-2027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展望。#01#报告摘要未来五年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增速极为重要,如果想要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必须重振增长,逆转过去多年来GDP增速的下降趋势,因此抓好未来五年发展的机遇期尤为重要。目前的问题1.房地产市场短期风险与长期拐点交织;2.地方政府债务无法持续,严重拖累地方经济活力;3.民营经济活力不足;4.消费增速持续下滑;5.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不足;6.人口总量下降和人口老龄化;7.青年失业率持续走高;8.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下降。未来潜力1.未来人口经济地理加速优化将释放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2.高储蓄率是应对调整和重振增长的基础;3.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是支撑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重要基础;4.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5.中国的大市场孕育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数字经济企业;6.国际经济的应对能力和塑造能力上升;7.统一大市场将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政策建议1.分发消费券,强启消费增长;2.稳定房地产,构建房地产推动经济增长新机制;3.积极稳妥解决地方债这一灰犀牛问题;4.恢复民营经济活力;5.重振数字经济创新活力;6.人口与人力资源;7.扩大就业、降低失业;8.推出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9.保障供应链安全,引领新型全球化;10.打造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增长点;11.以提升营商环境推动经济增长;12.加快形成统一大市场,提升经济活力。#02#报告节选以下是报告原文节选,点击下方链接可以查看报告全文~【清华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2023-2027中国经济发展展望参考报告【清华大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报告:2023-2027中国经济发展展望了解行业趋势就上发现报告http://www.fxbaogao.com发布于 2023-01-20 10:23・IP 属地江苏清华大学2023经济展望​赞同 4​​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关于未来的25个预言,都在这了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

的25个预言,都在这了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下载客户端登录无障碍+1关于未来的25个预言,都在这了2021-08-17 16:56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字号原创 桃子酱 新周刊 收录于话题#新周刊25周年7个2021年7月30日,上海天文馆,太阳的图像在黑暗的展馆中格外显眼。图/视觉中国看看你的脚下,这就是你要走的路。来,看着前方,这就是你的未来。——《向着未来》01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预判,到2049年,中国的人均GDP将达到45000美元,是美国的一半;GDP总量则是美国的两倍。届时,美国将接受中国的崛起,中美关系趋于正常化,整个世界也就有可能恢复至一个稳定、和平的新局面。02至于中国能否保持高速发展,林毅夫的判断是:2019—2035年,在8%的增长潜力下实现6.0%左右的年均增长;2036—2050年,在6%的增长潜力下实现4%左右的年均增长。对中国而言,这是游刃有余的。中国北京CBD天际线的晴朗景色。/图虫创意03经济学家何帆认为,世界已经从全球化时代进入本土时代。改革开放时期流行“向国际惯例接轨”,中国就像一个优秀生,积极向先进国家学习;进入本土时代,我们面临的很多新问题是前所未有的,并没有标准答案,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去解决。何帆计划每年写一本书,一共30本,记录中国从2019年到2049年之间的变化,目前已出到第三本。04学者们普遍认为,老龄化是决定中国未来的一个慢变量,也是一个挑战。有专家预测,2019年到2049年,劳动年龄人口可能减少1.7亿人;而到2049年,人口抚养比可能上升到66%。劳动供给减少、消费需求减弱、储蓄率下降及养老金缺口大幅扩大等,都是“未富先老”所面临的问题。山东泰安,两名老人在花坛前自拍。/视觉中国05中国城镇化率,2030年达到70%、2049年达到80%,这是专家们给出的判断。有专家认为,鼓励人口自由流动,以确保更多的人聚集到发达的大都市和都市群,大大提升内需(城市居民的人均消费是农村居民的两到三倍),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巨大空间优势。06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透露, 2049年,我国航天器将穿越星际时空,首次飞抵距地150亿公里左右的太阳风和宇宙风交汇平衡点,开展科学探测和在轨试验。这将是人类首次进行此类探测,如果成功实施,将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的贡献。07历史学者、《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再过数十年,当人们回顾历史的时候,如果他们还记得新冠肺炎疫情,他们记住的不是疫情本身,而是“哦,就是从那时开始,世界完全数字化了”。在他看来,疫情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事件,真正改变世界的,是疫情的起因,以及科技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变化。广州天河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视觉中国08从移动互联到万物互联,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得以摆脱以智能手机为控制中枢的模式,有了更多选择,比如现在已经出现的智能音箱。未来,就像科幻小说或电影描述的,AI将成为称职的管家,指挥各种设备,为你主动提供服务:比如,party结束后让扫地机器人进行清扫。09针对老龄化的担忧,你的智能设备如手表将成为预防性护理设备。比如,在你进食高糖高脂食物前,它会发出忠告:“提醒:有心脏病发作的危险,请立即去急诊室。”AR (增强现实)眼镜也可以承担类似工作,它会发现,白天经常打盹的你不仅是劳累过度,还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10正如建筑师青山周平所说,我们的家庭结构,将从大家族的1.0时代、现在的一对父母一个孩子的2.0时代,进化到“一个人的家庭”的3.0时代。因此,未来的建筑格局将不再是传统的两室一厅或三室一厅,而是更个性化、人性化;生活习惯也会被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愿意选择“单独美丽”——一个人依然活得很好。当代年轻人的梦想,一猫一狗一栋房。/unsplash11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线上协作的成功经验表明,传统的打卡上班、到点下班乃至互联网大厂的“996”“007”模式到了改变的时候了,年轻人更习惯云端式组织——“我热爱工作,但不爱上班。”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在线远程办公的人口渗透率只有1%。未来,这个数字将大大提升,至少可以达到当前成熟市场的占比:20%。12有专家认为,人类可望在2200年打败死亡,也有专家认为是2100年。发明家雷·库兹韦尔和老年病学家奥布里·德格雷更为乐观,他们认为,到了2050年,只要身体健康,钱也够多,人类就可以接受定期全面治疗,让衰老的组织再生,并让手、眼、脑等得到升级,从而达到长生的目的。13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一样,全球正在展开大脑测绘。一旦技术上实现突破,大脑思维信息存储的价格将大幅下降,每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思维进行备份,留待日后以克隆或虚拟的方式重新打开——“你”重生了。14科幻作家倪匡在《将来》一书中如此设想:高级生物的生活方式,必然趋向单一独存,而不是群居。在他看来,人就是由万亿个细胞组成的群体生命,解体(即死亡)后,单一独存就会实现,尤其是脑细胞——它们本来就是独立的。和倪匡的设想类似,电子游戏《杀出重围》(Deus Ex)将场景设定为2050年的世界,玩家扮演一个由数百万个纳米机器人组成的新人类角色。但质疑也随之而来:身体的组成和结构被干预之后,他们还能被称为人类吗?未来,各个领域机器人的运用将越来越广泛。/《机器人与弗兰克》15作家石黑一雄的小说《别让我走》中,描述了克隆人被圈养,为人类捐献器官的情节。未来30年,随着基因组学的发展,科学家可以通过DNA培养出人类移植所需要的器官,从而杜绝等待配型时间过于漫长、身体出现排斥反应等致命的情况。16美国公布的《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认为,2045年,全球超过40%的人口将面临缺乏水源的问题,食物和淡水会成为新的冲突爆发点,同时也是科技需要攻克的热点——海水淡化、微型灌溉、污水回收、雨水收集等科技将减缓人类对淡水水源的需求;基因改造农作物以及自动化将允许农民使用更少的土地出产更多粮食。17地球还会持续变热:根据目前的数据,科学家们推测,到2050年,地球表面的温度将增加1.4—3摄氏度。地表温度的提高将带来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发生洪涝干旱等一系列恶果,致力于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将是各个国家和机构的重点任务。被海面包围的冰川小岛。/图虫创意18根据韩国互联网振兴院(KISA)发布的《2045年未来社会和网络》一书,2045年,将出现时速高达6000公里、2小时就能从韩国抵达英国伦敦的真空管道列车。我国也在2017年宣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正在推进设计时速4000公里的“高速飞行列车”(也是真空管道列车)项目,不过并未给出具体时间表。19未来学家丹尼尔·杰弗里斯认为,方向盘将最终消失,“到2049年,在没有特别许可的情况下,由人类开车几乎就是非法的,几乎无人死于交通事故。人类驾驶汽车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利基市场,就像CD、Napster以及AppleMusic、Spotify崛起之后的唱片市场一样”。20未来,学校可能会被一个精心设计的终身学习系统取代——它将实现真正的一对一教学方式,围绕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为他们设置相应的课程,这样学生就不会有厌学情绪了。未来的学习内容以及方式,将发生巨大改变。/图虫创意21音乐将不仅能被听见,还能被看见——这是宜家创意实验室SPACE10所设想的未来生活图景之一:一种基于增强现实的光学声音系统,能让你通过手机里的应用程序,将播放的音乐变成彩色波浪的形状,在地板上随着音律蔓延、流淌。还有一种观点是,音乐可以通过全息显示的方式展现。22未来的电影,将实现真正的交互:AI技术使得电影可以根据观众的注意力以及情绪变化,实时改变故事走向;而届时最好的电影,往往通过对场景、情节的精准设计,让观众获得过山车式情绪体验。同时,虚拟明星将取代片酬过高的人类明星。电视剧《西部世界》的故事背景,就设置在2053年。23未来我们怎么搭配衣服,也很可能由AI来决定——你可以购买虚拟服装,给数字图像中的自己“穿”上,好处是不会对地球造成任何伤害;你也可以订购时尚穿搭服务,根据你的心情变化和场合,让AI告诉你该穿什么。24美国心理学教授珍·M.特温吉认为,i世代(指1995—2012年出生的一代)重视“情绪安全”,简而言之,就是不希望自己的情绪因情感、社交等受到伤害。因此,保护情绪安全可能成为商机,比如制造欢乐、纾解郁闷的喜剧人将大受欢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人类学家杰弗里·约翰称,前往火星的漫长之旅中需要喜剧人的存在,也是同样道理。情绪需要喜剧,如同生命离不开水。/图虫创意252021年4月,建筑师事务所Abiboo发布了首个“火星城市计划”,将于2054年开始建设。该计划构想的火星图景,有三个关键词:垂直城市、全员素食、付费打工。计划中还提到,在火星上动物饲养不易,它们提供的是“心理价值”——这不就是菲利普·K.迪克那部《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的情节吗?✎作者 | 桃子酱✎排版 | 方咏心首发于《新周刊》593期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创刊25周年特刊,现已上市点击封面即可获取推 荐 视 频关注新周刊视频号,关注有态度的生活必 读 好 文点 击 图 片 即 可 阅 读 全 文原标题:《关于未来的25个预言,都在这了》阅读原文特别声明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1收藏我要举报#火星城市#中美关系#中国发展查看更多查看更多开始答题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Android版iPhone版iPad版关于澎湃加入澎湃联系我们广告合作法律声明隐私政策澎湃矩阵澎湃新闻微博澎湃新闻公众号澎湃新闻抖音号IP SHANGHAISIXTH TONE新闻报料报料热线: 021-962866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沪ICP备14003370号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

未来学 (一门研究未来的综合学科) - 知乎

未来学 (一门研究未来的综合学科) - 知乎首发于科学NEWS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未来学 (一门研究未来的综合学科)包包大人自由人未来学是研究未来的综合学科。又称未来预测、未来研究。通过定量、定时、定性和其他科学方法,探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预测按人类需要所作选择实现的可能性。狭义的未来学着重研究现代工农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后果,探讨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广义未来学指关于地球和人类未来的一般理论。“未来学”一词,是德国学者O·弗莱希泰姆在1943年首先提出和使用的。研究人类社会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是以事物的未来为研究和实践对象的科学,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动态的研究,探讨选择、控制甚至改变或创造未来的途径。研究范围涉及各个领域。德国社会学家弗勒希特海姆(OssiP Flechtheim,1909—)1943年在美国首创。50年代后迅速发展。狭义的未来学是探讨几十年后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学科,以世界性、高度综合性与远期战略性为特征。广义的未来学还包括预测研究,因而有人主张将广义的未来学称为“未来预测学”或“预测学”。组成部分以事物的未来为研究和实践对象的科学,是应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和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动向、前景,研究控制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对策,为规划、计划、管理、发展战略和各种决策服务。这门科学由两大部分组成:理论未来学(theoretical futurology),着重于分析、比较、归纳、整理、综合各种预测结果或未来研究成果的研究;应用未来学(applied futurology),是为特定的规划、计划、管理、决策、发展战略等工作提供依据的未来研究或未来预测。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以社会科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着重从理论上、学术上进行探讨,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特征。20世纪60年代从纯理论研究转向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科学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围绕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出现了各种未来研究流派,主要有乐观派和悲观派。未来学已经发展成覆盖六大未来研究领域(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军事、全球),拥有十大重点课题(粮食和人口、资源和能源、城市和交通运输、自动化、信息化、空间开发、教育、环境、科学技术的影响、全球问题)的综合性学科。不同流派随着未来学研究在全世界的普及和推广,出现了各种观点不同的流派。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主要有社会主义流派和资本主义流派两种,其主要分歧在于:前者认为研究社会的未来,应当包括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后者则把生产力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来说,主要流派有“悲观派”和“乐观派”两种,前者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感到悲观,并提出消极的对策;后者则完全相反,在对前景的看法和相应对策两方面都持乐观态度。研究方法未来学的研究方法,大都来自其他科学领域、其中一小部分是由未来学专家创造的。其中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德尔斐法、形态分析法、类推法、关联树法、交互影响矩阵分析、时向序列分析、指数平滑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法、回归分析、系统动态分析、脚本法(前景方案)、编制连续图象、网络分析、历史类比等20余种。兴起发展未来学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客观形势,更主要的,是为了应付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中国从1975年引进西方未来学。1979年1月,中国未来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并出版了会刊《未来与发展》。中国学者从理论方面和应用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探索 , 集中对2000年的中国和2000 年以后的中国进行预测,并结合四化建设的实践,对中国人口、能源、教育、军事、环境、文艺、经济等进行了预测,取得了初步成果。未来学首先是在西方产生、发展的。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德国的弗莱希特海姆教授首先创造和使用了“未来学”一词。当时仅把未来作为一门新的哲学概念,在理论上加以探讨和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未曾预料到的影响和后果,人们迫切希望通过对人类未来进行科学的研究,以便能科学地预测和能动地控制未来的发展。因而促进了对未来的研究活动从社会科学领域迅速扩大到自然科学领域,并开始着重于应用研究。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的研究未来的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得未来学发展成为一门以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基础,具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拥有一套科学的预测技术和方法的新学科。这门新兴学科被比喻为人类探索未来发展的“望远镜”。研究区域未来学或未来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下列五个方面:一、社会预测——预测未来社会诸方面的发展趋势;二、科学预测——研究科学发展趋势、发展途径、发展策略;三、技术预测——研究技术发明和技术应用对未来影响的综合评价;四、经济预测——研究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模式和战略;五、军事预测——研究未来战争的可能性和战略目标、战术手段和发展趋势。它包括了有关全球发展模式,国家和社会发展模式,地区发展规划,经济增长模式,科研发展重点,技术发明评估,劳动与就业问题,人口与粮食的未来,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城市规划与交通运输发展,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信息与情报技术,空间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进步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的影响等等。社会意义未来学研究工作的社会意义是十分明显的。第一、可为决策机构或决策者提供科学的预测依据,评价决策价值,避免决策失误;第二、探索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重点,促进科技的新突破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三、预警发展过程中新问题与新趋势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提供反馈信息,控制决策行动;第四、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智力资源(智囊团),来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论小释信息论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信息、信息熵、通信系统、数据传输、密码学、数据压缩等问题的应用数学学科。信息论将信息的传递作为一种统计现象来考虑,给出了估算通信信道容量的方法。信息传输和信息压缩是信息论研究中的两大领域。这两个方面又由信息传输定理、信源-信道隔离定理相互联系。控制论是研究动物(包括人类)和机器内部的控制与通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着重于研究过程中的数学关系。协同论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协同论以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为基础,吸取了结构耗散理论的大量营养,采用统计学和动力学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的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多维相空间理论,建立了一整套的数学模型和处理方案,在微观到宏观的过渡上,描述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它着重探讨各种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时的相似性。协同论的创始人哈肯说过,他把这个学科称为“协同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许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以产生宏观尺度上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它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未来意识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明天日益向我们走近,它犹如一张从未来发来的分辨率极高、细部相当清晰的照片。正因为这样,本世纪中叶以来,未来学用科学预测全盘接收了传统科幻作品的世袭领地。对未来学,许多学院派学者都对它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些耸人听闻的不经之谈。在1986年发表的《信息崇拜》一书中,美国历史学者洛扎克就对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和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十分不以为然:这类图书属于当代文学的一个十分流行的领域,叫做'未来学',它是一个庸俗社会科学、星期日副刊通俗文学和预言的拙劣混合物。其特点是轻松愉快地描述未来世界,并把这种广告宣传抬高到学术研究的水平。洛扎克把未来学称为当代文学,这无非是说未来学不过是一些虚构的故事。然而让洛扎克哭笑不得的是,《信息崇拜》一书刚刚问世,许多人就把它当做另一种类型的未来学畅销著作来看待了。其实,未来学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它是一种学,而在于它的话题是未来。正因为不同时代和不同身份的人越来越关注未来这个话题,所以未来学才成为五花八门的学科。不过,从未来学的发展史来看,它在通俗化或庸俗化的同时,也日益获得了比较严密的科学形式。我们不妨看看那些比较著名的未来学家都是些什么人。我们已经提到,19世纪以来的科幻作品是现代未来学的先声。那时的科幻作者,包括凡尔纳、维尔斯、贝拉米或查尔斯·里希特,都是些职业作家或二流思想家。但随着未来学在二战结束后真正开始登堂入室,未来学家的人员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那个曾经预测到地球同步卫星的英国人克拉克是一位从传统科幻作家向未来学家转变的过渡型人物。他不仅在大学中接受过系统的电子技术教育,而且成名时是一位皇家空军雷达军官。在未来学诞生之初,它的主要奠基者大多是些社会学家。如德国未来学先躯弗莱希泰姆(O.K.Flechtheim)在40年代是柏林自由大学社会学教授;荷兰未来学的奠基人F.波拉克(Fred Polak)是鹿特丹大学社会学教授;法国未来学创始人儒弗内尔(B.deJouvenel)最初学习法律,以后从事经济社会学研究,曾在英国牛津、剑桥和美国哈佛等著名大学讲授经济社会学;美国未来学先行者之一麦克海尔(J.McHale)曾获社会学博士,后来是美国休斯顿大学社会学院综合研究主任。这样多的社会学家把目光转向未来,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象征。用波拉克的说法:传统社会学只关注从过去成长起来的现代社会。人类与其说生活在现代社会,倒不如说生活在未来世界。因此,我们更关注未来。应该看到的是,未来学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社会学专擅的领域。50年代以后,一大批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成就斐然的专家跻身于未来学家的行列。如维纳是公认的控制论创始人,美国著名赫德森研究所创始人之一赫尔默是一位数学家,提出地球村观念的麦克卢汉也是一位电信工程师。至于包括罗马俱乐部在内的许多未来学国际组织,其成员多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科技专家的大量介入使未来学、特别是未来预测日益具有一种较为严密的科学表达形式。当然,像奈斯比特、托夫勒这样的未来学家主要是靠写畅销书成名的新闻记者,但正是这些人使当代世界的公众真正感受到了未来的冲击--未来开始成为当代人类意识的主宰。我们都记得70年代罗马俱乐部成员米都斯(M.Meadows)曾用《增长的极限》一书震动了世界。尽管今天许多学者认为该书的看法过于悲观,若干结论不无耸人听闻之嫌,但它的确使公众感受到,我们这个星球在人口、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压力下已经变得步履蹒跚,我们的世界已经接近一个临界点。比尔·盖茨和尼葛洛庞蒂等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巨子也被归入未来学家一流,他们不仅向传统科技专家那样研制产品,也不仅像传统管理型专家那样去经营企业,而且开始像畅销书作者或熟练的广告商那样用网络=未来社会这样的口号来轰炸当代社会,催眠当代读者。他们犹如一群从未来向公众走来的游客,那些准备向未来移民的人们迫不及待地向他们打听关于未来的消息。未来学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开展得十分活跃。围绕着世界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作了许多的预测和研究,并出现了所谓的悲观论派和乐观论派。中国未来研究会结合四化建设中的新问题、新趋势开展了多项预测研究工作,已在实践中初见成效。青年一代是祖国未来的主人,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任,办事、看问题应当具有未来观点。学点未来学知识,掌握一些科学预测的技术、方法,才能高瞻远瞩。为了建设我们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为了实现人类美好的未来,让我们拿起“人类的望远镜”——未来学这个科学的战斗武器吧!相关著作40年前,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开创了未来学的先河;15年前,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绘了人类数字化生活的美好蓝图。今天,醒客的《裂变——看得见的未来》将从社会、科技和经济的角度全面解读人类的未来。1、《未来的冲击》作者:托夫勒2、《数字化生存》作者:尼葛洛·庞帝3、《裂变——看得见的未来》作者:醒客《裂变》一书从生物进化论、传播学、社会学、科学、经济学和哲学的角度,全方位预测了互联网将给人类未来的文化、科技和经济带来的深刻变革,极富前瞻性和预见性。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分析了促使这些变革产生的深层驱动力,发人深省。4、戴维·皮尔斯·斯奈德 《改变世界的五大趋势》预测未来将文化现代化、经济全球化、通信网络化、交易透明化和社会适应性这五大趋势将深刻影响整个世界。信息革命将带来巨大变革。5、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Being Digital》 中文译名《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存可以说是二十世纪信息技术及理念发展的圣经,此书的流行和传播对上个世纪信息时代的启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深入浅出了讲解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趋势和应用、巨大的价值和数字时代的宏伟蓝图,阐明了信息技术、互联网对时代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作者尼葛洛庞帝成为了信息技术投资和趋势分析领域的教父,他的知名度和因此带来的无形价值不可估量。6、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亚洲大趋势》 、《中国大趋势》7、阿尔文·托夫勒1970年出版《未来的冲击》,198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90年出版《权力的转移》等未来三部曲,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对当今社会思潮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8、杰罗姆·格伦(Jerome C. Glenn)《2015-16 State of The Future》 中文译名《未来展望》书中根据全球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确定并更新了15项全球挑战,这些全球挑战可以当作了解全球变化的一个框架和改善未来的一个议程,为我们提供了全球局势和前景的概述。发布于 2020-03-27 02:50跨学科未来学交叉学科​赞同 15​​2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科学NEWS未

艾伦·凯:预测未来(Predicting The Future) - 知乎

艾伦·凯:预测未来(Predicting The Future) - 知乎首发于Nov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艾伦·凯:预测未来(Predicting The Future)ConanXin设计师以下是艾伦·凯(Alan Kay)在斯坦福计算机论坛(Stanford Computer Forum)第20届年会上的讲话。(1989年)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是一家计算机科学智库,成立于1970年(凯是其创始人之一)。我们过去经常接待施乐公司的高管——通常是在每年1月和2月,他们会来到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大楼。他们主要担心的是未来,他们会缠着我们,问我们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最后,我说:“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发明它。(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在这个世纪里,你可以积极面对未来;不必被动。有了科学家和技术,那些你可以想象和描述的东西实际上是可以建造的。”这对他们来说是个惊喜,也让他们担心。预测未来的另一种方法是认识到,将一项技术从研究实验室引入日常生活需要很长时间,大约10到20年。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提出全新的想法是非常困难的;就晶体管而言,就持续了近25年的时间。无论你做什么,可能需要几家公司、几个不同的群体、几个不同的风险投资,甚至更多投入才能得到回报。就预测未来而言,这真的很好,因为这意味着很多我们将要面对的未来现在就在某人的研究实验室里。预测未来的另一种方法,最好的解释是约翰·德萨尔(John H. Dessauer)书中的一则轶事。德萨尔(Dessauer)是纽约州罗彻斯特市一家小公司Haloid Corporation的高管,后来这家公司变成了施乐(Xerox),他在施乐(Xerox)担任了一段时间的高管。他的书叫做《My Years at Xerox, the Billions Nobody Wanted》。这个故事描述了1956年,经过几年的努力,德萨尔(Dessauer)终于制造出了914普通纸复印机的原型机。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将复印机推向市场,建造工厂等等,他决定把它带到IBM去。他告诉IBM,“拿着这个,去建工厂,出去卖。我只想要一小笔版税。”IBM做了所有公司在拿不定主意时都会做的事情:聘请了一些顾问。经过历时18个月的详尽研究,顾问们得出了一份非常厚的报告,最终证明了普通纸复印机是没有市场的。他们有两个主要理由和许多次要理由。第一:没有足够的拷贝量。这是个大问题。另一个原因是,静电复印的成本是AB迪克油印机(AB Dick mimeograph)的十倍以上,而AB迪克油印机是静电复印技术的竞争对手。顾问们认为,没有人会花十倍的钱去复制任何东西。根据他们的报告,IBM拒绝了普通纸复印机,这个市场后来达到几千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因为IBM认为他们的计算机团队不从事通信业务,他们的顾问也是如此,他们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通信,人类就无法生存。这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总是愿意花更多的钱买一个更好的通讯放大器。很多人都犯了这个错误。铁路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做了一项研究,表明就他们所能预见的未来而言,飞机运输总是比铁路运输昂贵。他们今天仍然是对的;飞机运输还是更贵。问题是,铁路几乎消失了,因为没人关心乘飞机旅行是否更贵,他们愿意支付。铁路行业没有意识到,并非一切都是商品市场,价格很重要,但也有价值市场,人们愿意为额外的价值付出额外的代价。点子从何而来?在想出新点子的各种方式中,我认为最弱的是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当然,你可以从中得到一个产品:把12岁孩子房间里所有讨厌的东西放在一起,你就得到了一个东西,碰巧卖得很好。但是头脑风暴做的大多数事情就像这个东西一样。管理类书籍提倡以目标为导向的方法是发现需求并满足它。我们并没有从中得到很多新的想法,因为如果你问大多数人他们想要什么,他们想要的只是他们现在有的东西,快10%,便宜10%,多10%的功能。这是一种无聊的预测未来的方法。但如果我们看看20世纪的新东西,比如复印机,个人电脑,袖珍计算器,所有这些都做了不同的事情。它们并没有找到一个需求并去满足它。它们创造了一种只有它们才能满足的需求。它们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需求,而且几乎矛盾的是,公司的存在是为了创造需求和满足需求。施乐机器就是这么做的;在施乐机器出现之前,没有人需要复印。袖珍计算器出现之前,没人需要计算。当迷你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出现时,人们说,“我们需要这些东西做什么?你现在可以在大型机上做任何事情。”答案是,“当然,你可以在大型机上做所有这些事情,但你可以用它做不想在大型机上做的其他事情。”为什么我们不是更好的设计师?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有句话试图解释:他说,“我不知道是谁发现了水,但肯定不是鱼。”(I don't know who discovered water, but it wasn't a fish.)他的意思是,如果你沉浸在环境中,你很难看清发生了什么。有人说,日本人在营销方面比我们做得更好,因为他们通过外来文化了解我们的市场。他们实际上以一种我们不看自己的方式研究我们。我们不善于创造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害怕。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美国经历了一次神经衰弱(a failure of nerve)。麦克卢汉说,“对于持有传统观点的人说,创新不是新奇的,而是毁灭。”(Innovation for holders of conventional wisdom is not novelty but annihilation.)这是我们的主管们经常做出的反应。当我们思考这些年来人类扩展自身的方式时,至少就本次演讲而言,我想考虑两种主要的方式:一是通过放大工具(amplifying tools)的概念,扩大我们对世界的接触。这些工具很多都是身体的延伸,比如显微镜和望远镜;有些是修辞工具(rhetorical tools)。我认为它们是更好的操作方法。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目标克隆(goal cloning),也就是说,让其他人相信他们应该为我们的目标而不是他们的目标而努力。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写过一本关于这个过程的好书,名为《机器的神话》。当你想建造金字塔的时候,你必须有一些工具,但是你也必须想办法说服10,000人或者100,000人和你一起完成这件事。我还记得在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的早期,施乐公司的高管们多次造访研究中心——当时我刚刚想到重叠窗口(overlapping windows)的想法。我们已经实现了一个测试版本,我把它展示给那天在场的高管。我结束演示时说,“更好的是,这个想法只有20%的成功机会;我们正在冒险,就像你让我们做的那样。” 那位主管看着我的眼睛,说:“那很好,但要确保它能正常工作。”太多的高管希望你在20%到200%的时间里都能做到这一点。有20%的成功机会意味着你必须在五次中失败四次,这种想法完全让他们反感。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人们会去做有回报的事情,而不去尝试真正好的事情。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对未来本身没有一个很好的概念。麦克卢汉的一句话——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我们越来越快地驶向未来,试图仅靠后视镜来控制方向。”(We're driving faster and faster into the future, trying to steer by using only the rear-view mirror.)英国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曾说,19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就是发明本身。不仅英国政府专利局的专利申请数量增加了10到20倍,而且其中80%的专利都是异想天开的想法。当时,任何有想法的人都认为他可以成为一个发明家,然后为它申请专利,因为其他人都在这么做。麦克卢汉有一句关于20世纪的名言。他说,“20世纪是变革的世纪。”(The 20th century is the century in which change changed)他指的是赫拉克利特,这个希腊人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从我们的观点来看,这很难被看作是一个革命性的声明,但请记住,在希腊人之前,一个人出生在一个世界,生活在一个世界,然后死在一个与他父母生活的世界或他父母的父母生活的世界不同的世界,这是不合理的。几千年来,情况都差不多。但麦克卢汉说的是,当变化发生时,你不能再以同样的方式预测未来;你有一些二阶或三阶的效果。所以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需要发明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未来本身的发明。换句话说,不要把未来的概念看作是来自过去的东西——尽管它在某种程度上来自于过去——但是要意识到现在带来改变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很难坐下来进行简单的推断。科幻小说中有一些关于我们去月球的想法,部分原因是当时有一些叫做火箭的新兴事物,有人可以想象一个足够大的火箭把我们带到月球。科幻小说可以想象拥有“正子脑”(positronic brains)的机器人,因为艾萨克·阿西莫夫不需要解释“正子脑”(positronic brains)是如何工作的。但科幻小说完全忽略了计算机的概念。在晶体管的力量真正变得明显之前,根本没有可以想象的推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打开未来的能力不再取决于我们如何学习,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能够忘却。你能想象斯坦福有一门关于遗忘的课程吗?那将是革命性的。我们怎么能从预测中减去我们现在的生活呢?我认为解决问题最弱的方法是解决它;那是在小学里教的方法。在一些数学和科学课程中,他们经常告诉你,最好的方法是改变问题。我认为最好的方法是改变问题陈述的背景。几年前,马文·明斯基说,“你只有通过多种方式才能理解一件事。”(You don't understand something until you understand it more than one way.)我认为我们要学习的是我们必须有多种视角。在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我们有一个口号:“观点值80智商点(Point of view is worth 80 IQ points)”。它是基于过去的一些事情,比如在罗马时代你必须有多聪明才能把两个数字相乘;只有天才才这样做。我们并没有变得更聪明,我们只是改变了我们的表现系统(representation system)。我们通过创造更好的表现来更好地思考;作为计算机科学家,我们认识到这是我们试图做的主要事情之一。编译自:Predicting The Future——By Alan C. Kay (1989年)相关文章: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信息架构师” 计算机先驱艾伦·凯访谈 真正的计算机革命还没有发生(艾伦·凯) “为什么”的中心(艾伦·凯) 计算机,网络和教育(艾伦·凯) 一款适合各年龄儿童的个人电脑 艾伦·凯:个人动态媒体(Personal Dynamic Media) 移动计算之父(艾伦·凯)没有被打动发布于 2020-01-07 22:58演讲艾伦·凯(Alan Kay)计算机科学​赞同 22​​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转载​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Nov关于科技、人文

华为发布《智能世界2030》报告,多维探索未来十年趋势 - 华为

华为发布《智能世界2030》报告,多维探索未来十年趋势 - 华为

本站点使用cookies,继续浏览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cookies。Cookies和隐私政策

集团网站

选择区域/语言

登录

My Huawei

注销

返回主菜单

华为门户网站群

集团网站

公司介绍、新闻动态、展会活动等信息

消费者业务网站

手机,PC和平板等智慧生活产品

企业业务网站

企业商用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运营商业务网站

运营商网络解决方案、产品及服务

华为云网站

华为云服务及解决方案

选择区域/语言

Australia -

English

Belarus -

Pусский

Brazil -

Portuguese

Canada -

English

China -

简体中文

France -

Français

Germany -

Deutsch

Ireland -

English

Italy -

Italiano

Japan -

日本語

Kazakstan -

Қазақ тілі

Kazakstan -

Pусский

Kenya -

English

Korea -

한국어

Malaysia -

English

Mexico -

Español

Mongolia -

Mонгол

New Zealand -

English

Netherlands -

Nederlands

Poland -

Polski

Romania -

Română

Russia -

Pусский

Singapore -

English

South Africa -

English

Spain -

Español

Switzerland -

English

Thailand -

ภาษาไทย

Turkiye -

Türkçe

Ukraine -

Українська

United Kingdom -

English

Uzbekistan -

Pусский

Uzbekistan -

O’zbek

Vietnam -

Tiếng Việt

Global -

English

Toggle Navigation

个人及家庭产品

返回主菜单

个人及家庭产品

手机

电脑

平板

智慧屏

穿戴

耳机音箱

全屋智能

路由器

HarmonyOS

全部产品

消费者业务网站

华为商城

华为商城

商用产品及方案

返回主菜单

商用产品及方案

产品

联接

运营商网络

企业网络

企业光网络

企业无线

计算

鲲鹏计算

昇腾AI计算

数据存储

华为云

服务

运营商服务

政企服务

上云服务

行业解决方案

电信

金融

电力

油气

制造

教育

更多行业方案

热点话题

数字城市

加速行业智能化

企业业务网站

运营商业务网站

华为云网站

数字能源网站

服务支持

返回主菜单

服务支持

个人及家庭产品支持

维修申请

上门安装

华为服务日

服务店查询

备件价格查询

在线客服

查看更多

华为云服务支持

智能客服

新手入门

支持计划

自助服务

云社区

云资源管理App

查看更多

企业业务支持

智能客服

产品支持

软件下载

互动社区

工具

查看更多

运营商网络支持

产品支持

Group Space

公告

华为资料直通车

查看更多

合作伙伴与开发者

返回主菜单

合作伙伴与开发者

合作伙伴

成为合作伙伴

查找合作伙伴

云商店

查看更多

培训与认证

学习

华为认证

企业客户培训

华为ICT学院

华为云开发者学堂

查看更多

开发者

终端开发者

华为云开发者

鲲鹏开发者

昇腾开发者

查看更多

关于华为

返回主菜单

关于华为

关于华为

公司简介

公司年报

公司治理

管理层信息

联系我们

可持续发展

信任中心

华为开源

创新与知识产权

合规与诚信

华为招聘

债券投资者

供应商

公共政策

新闻与活动

新闻

展会活动

多媒体

发现华为

华为技术专栏

跃升数字生产力

智能世界2030报告

迈向智能世界白皮书

出版物

在线购买

返回主菜单

在线购买

华为商城

华为商城

华为云

快速链接:

手机产品

消费者产品保修查询

HiSuite华为手机助手

华为应用市场

华为电脑管家

HarmonyOS 4

EulerOS

盘古大模型

华为认证

华为招聘

华为商城

华为商城

华为云

历史搜索

快速链接:

手机产品

消费者产品保修查询

HiSuite华为手机助手

华为应用市场

华为电脑管家

HarmonyOS 4

EulerOS

盘古大模型

华为认证

华为招聘

新闻与活动

新闻

展会活动

多媒体

华为发布《智能世界2030》报告,多维探索未来十年趋势

2021年09月22日

×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网页链接已复制

快去微信分享给好友吧!

我知道了

[中国,深圳,2021年9月22日] 华为携手产业伙伴举办了智能世界2030论坛。华为常务董事、ICT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汪涛以“无界探索,翻开未来”为主题演讲,发布了《智能世界2030》报告。这是华为首次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式,对未来十年的智能世界,进行系统性描绘和产业趋势的展望,帮助各行各业识别新机会,发掘新价值。

基于对未来的不懈探索,过去三年,华为与业界1000多名学者、客户和伙伴深入交流,组织了2000多场研讨,参考了来自联合国、世界经济论坛、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数据、方法;来自Nature、IEEE等科学杂志、论文的线索;和相关的产业协会、咨询公司报告的洞察等,集业界专家和华为专家的智慧,输出了面向下一个十年ICT技术及其应用的趋势洞察——《智能世界2030》报告。

华为常务董事、ICT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汪涛发布《智能世界2030》报告

报告在宏观层面提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八大探索方向,阐述ICT技术如何解决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为组织、个人带来哪些新机会;在产业层面,系统思考了通信网络、计算、数字能源以及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这四个领域的未来技术和发展方向。

汪涛表示:“三十多年前,我们把电话部署到了每一个家庭,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十多年前,我们把网络联接到每一个角落,共建全联接世界;今天和未来,我们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我们坚信,一个波澜壮阔的智能世界正在加速到来。”

本次论坛还邀请到众多重量级嘉宾进行发言,包括著名未来学家史蒂文·约翰逊、世界电动车协会创始主席及轮值主席陈清泉、罗兰贝格全球管理委员会联席总裁戴璞以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他们分享了对智能世界2030的思考,共同讨论ICT技术如何更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著名未来学家、科普作家史蒂文·约翰逊在发言中表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指数级增长时代。人类与机器智能合作将迎来黄金时代,算法将增强人类智力。随着技术呈现指数级增长,整个社会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智能世界2030论坛的召开,是华为首次针对未来十年、系统性分享前沿研究和未来洞见,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全球数字化转型进程、数字经济发展等带来重要价值。

想象力决定了我们的未来能走多远,行动力决定了我们到达未来有多快,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在迈向智能世界2030的道路上,仍有大量的挑战需要跨越。正如汪涛在演讲最后提到的:“最强的智是众智,最大的力是合力,我们坚信,思想的力量是世界进步的根本驱动,感谢您的一份助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迈向智能世界2030!”

附报告概要:

智能世界2030:人类活得更健康、更有质量,食物更绿色、更充足,居住的空间更人性化,上班路上不再担心拥堵,生活在宜居的城市,享有可再生的绿色能源,把重复的、危险的工作交给机器,安全放心地享用数字服务等。围绕这些需求,华为提出了八个维度的展望:

在健康方面,到2030年,通过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数据的计算建模,人类将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实现疾病的主动预防;同时借助物联网、AI等技术,治疗方案也将不再千篇一律。

在饮食方面,到2030年,与环境气候变化影响无关的新生产形态,“垂直农场”将规模应用,普惠绿色饮食;通过3D打印技术,获得符合个人健康需求且口感丰富的人造肉,满足人类营养需求。

在居住方面,到2030年,人类将在零碳建筑中工作和生活,基于下一代物联网操作系统,实现居家和办公环境的自适应,让人们拥有“懂你”的空间。

在出行方面,到2030年,有了自动驾驶技术的新能源汽车,让我们拥有专属的移动第三空间;新型的载人飞行器不但能提升紧急救援效率,降低应急物资的输送成本,甚至还将改变人们的通勤方式。

除了日常的医、食、住、行,华为还探索了城市、能源、企业和数字可信的未来,期待和大家一起翻开2030,探索无限可能。

通信网络2030:未来十年,网络联接的对象及边界将不断拓展。到2030年,随着XR、裸眼3D、电子皮肤、电子鼻等技术的成熟,“数字视觉、数字触觉、数字嗅觉”将通过下一代网络,带来身临其境,天涯若比邻的颠覆式体验。与此同时,伴随联接百亿人到千亿物的网络需求变化,网络设计理念也将从“面向人的认知”向“面向机器认知”转变,催生出面向千亿物、海量数据和多级算力基础设施,提供联接服务的算力网络。除此之外,住行合一网络、卫星宽带互联网、工业互联网、认知网络这四种未来网络场景也将逐渐成为现实。

作为智能世界的一部分,通信网络2030将具备立体超宽、确定性体验、智能原生、通信感知融合、安全可信和绿色低碳6大技术特征。华为预测,到2030年,全球联接总量将突破2000亿,与此同时,企业网络接入、家庭宽带接入、个人无线接入突破万兆,迎来一个万兆联接的时代。

计算2030:未来十年,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将无缝融合,人与机器实现感知、情感的双向交互;人工智能将无所不及,帮助人类获得超越自我的能力,成为科学家的显微镜与望远镜,让我们的认知跨越微小的夸克到广袤的宇宙,千行万业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计算能效将持续提升,走向零碳计算,帮助人类利用数字手段加速实现碳中和目标。

未来计算将面临物理极限的挑战,既要从软件、架构和系统层面去创新,更要产业界共同探索新的计算基础,突破半导体物理层极限,构建智能、绿色、安全的未来计算。华为预测,到2030年,人类将进入YB数据时代,通用算力将增长10倍、人工智能算力将增长500倍。

数字能源2030:未来十年,人类将进入数字能源时代,全面推进低碳化、电气化、智能化转型。光伏、风电等新型可再生能源将逐步撼动传统化石能源地位,电力电子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正深度融合,实现整个能源系统的“比特管理瓦特”,并在“能源云”上实现各种智能化应用。华为预测,到2030年,在能源生产侧,风光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之一,可再生能源占全球发电总量比例50%;在能源消费侧,终端电气化率将超过30%,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的比例将超过50%,超过80%的数字基础设施将采用绿能供电。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2030:未来十年,电动化+智能化的大潮不可阻挡,ICT技术与汽车产业趋于融合。汽车产业将迎来智能驾驶、智慧空间、智慧服务和智能生产的大发展,华为希望以自身的ICT技术赋能产业智能化,帮助车企造好车。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依托自动驾驶等技术,极大的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给用户提供高效、无缝的出行体验。自动驾驶将率先在高速、园区等封闭道路场景中实现,并逐步覆盖开放道路中如城区在内的全场景。未来,汽车作为全新智慧空间,在ICT技术加持下,人工智能、生物识别、车载光、AR/VR等技术使得座舱呈现出虚实结合的新特征。智能汽车将真正从“灵活的移动空间”成为“虚实融合的智能生活空间”。华为预测,到2030年,中国自动驾驶新车渗透率将高于20%;电动汽车占新车销量比例将超过50%;车载算力将整体将超过5000TOPS;车载单链路传输能力将超过100Gbps。

欲了解更多详情,请参阅:https://www.huawei.com/cn/giv

×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网页链接已复制

快去微信分享给好友吧!

我知道了

在线客服

个人及家庭产品

热线:950800(7*24小时)

查找零售店

咨询客服

华为云服务

热线:4000-955-988|950808

预约售前专属顾问

智能客服

企业服务

热线:400-822-9999

查找经销商

咨询客服

运营商网络服务

热线:4008302118

技术支持中心

查看全部联系方式

首页

/新闻

关于华为

公司简介

可持续发展

信任中心

管理层信息

招贤纳士

供应商

查看更多

新闻与活动

新闻

展会活动

多媒体

发现华为

华为技术专栏

跃升数字生产力

智能世界2030报告

迈向智能世界白皮书

出版物

我们的产品

个人及家庭产品

企业业务产品

运营商网络产品

华为云服务

技术支持

消费者技术支持

华为云技术支持

企业技术支持

运营商技术支持

安全应急响应

华为商城

华为云

华为智能光伏

产品定义社区

华为心声社区

×

官方微信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搜索“华为”公众号

©20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粤A2-20044005号  粤公网安备44030702002388号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隐私政策

除名查询

2023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

2023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

《世界经济展望》

应对全球分化

2023年10月

概览

增速预测

报告章节

中文

English

العربية

español

français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报告全文

概览

全球复苏依然缓慢,地区分化不断加剧,政策失误几无余地

全球经济增速的基线预测值将从2022年的3.5%降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远低于3.8%的历史(2000-2019年)平均水平。在发达经济体,随着政策收紧开始产生负面影响,经济增速预计将从2022年的2.6%放缓至2023年的1.5%和2014年的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3年和2024年的经济增速预计将小幅下降,从2022年的4.1%降至2023年和2024年的4.0%。由于货币政策收紧,加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预计全球通胀率将从2022年的8.7%稳步降至2023年的6.9%和2024年的5.8%。总体来看,核心通胀预计将更缓慢地下降,大多数国家的通胀预计要到2025年才能回到目标水平。

当前,货币政策措施和框架是保持通胀预期有效锚定的关键。第二章阐述了短期和中期通胀预期以及不同经济主体通胀预期的最近趋势。该章强调了货币政策框架(包括沟通策略)在管理经济主体通胀预期、从而帮助以较低产出成本来降低通胀方面发挥的互补性作用。鉴于各方对地缘经济割裂的担忧日益增加,第三章分析了全球大宗商品贸易的扰动会对大宗商品价格、经济活动和绿色能源转型产生何种影响。

报告全文

执行摘要

前言

阅读博客

增速预测

2023年10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章节

第一章:全球前景与政策

全球各地区的增长前景出现分化,这对各国恢复疫情前的产出趋势构成了挑战。尽管有迹象显示经济在2023年较早时呈现出了韧性,但为降低通胀而收紧政策的影响预计将使未来的经济活动降温。由于瑞士和美国当局果断采取行动遏制了金融动荡,因此,经济前景面临的风险比今年早些时候更为平衡;然而,风险仍然偏向下行,这意味着容不得任何政策失误。货币政策应坚持将通胀控制在目标水平,同时需要开展财政整顿来应对不断飙升的债务。在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实施结构性改革对于重振中期增长前景至关重要。为了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增强抵御气候冲击的韧性并改善数百万人的粮食安全,我们需要加强多边框架并坚持基于规则的国际合作平台。

阅读博客

第二章:管理预期: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

全球各地的通胀在2022年达到了数十年来的最高水平。虽然总体通胀已经下降,但核心通胀表现出了更大的粘性。过去两年经历的高通胀,可能导致通胀预期长期处于高位,这将使央行将通胀降回至目标水平的工作更趋复杂。第二章总结了不同经济体、不同经济主体和不同期限的通胀预期的最近走势。实证分析显示,短期通胀预期对通胀走势的作用越来越大。使用基于模型的方法,该章发现,推升通胀的供应冲击正长期持续;此外,当预期通过“回溯”方式形成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会降低。然而,改善货币政策框架(包括沟通策略)能更好地为经济主体提供信息来帮助其形成预期,促进通胀更快回归目标水平并降低相应的产出成本,从而对标准的周期性政策起到补充。

阅读博客

第三章:全球割裂与大宗商品市场:脆弱性与风险

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导致主要大宗商品市场出现割裂,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会使情况雪上加霜。第三章探讨了大宗商品贸易的进一步扰动可能会对大宗商品价格、经济活动和能源转型产生何种影响。该章得出了四个结论。第一,由于大宗商品生产集中度高,难于替代,且对科技具有关键作用,因而大宗商品特别容易受到市场割裂的影响。第二,进一步的市场割裂将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摇摆、波动加剧。第三,大宗商品贸易扰动将对各国产生极不均衡的影响,但由于各国之间的抵消效应,全球损失看来有限。低收入国家由于高度依赖农业进口,将承担极大的经济成本。第四,矿物市场的割裂将推高能源转型的成本。在一个示意性的情景中,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的投资将因此减少三分之一。若能达成一个绿色走廊协议,则可以保证关键矿物的国际流动。若能就基本粮食类大宗商品达成类似协议,则可稳定农业市场。此类协议将保障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问题上实现全球性目标。

阅读博客

出版物

《世界经济展望》

最新发布

《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最新发布

财政监测报告

最新发布

2022年10月

亚太地区经济展望

2023年9月

《金融与发展》: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命运

2023年9月

2023年年报:努力开展协调合作

最新发布

عربي

中文

Français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Español

© 2021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度研究院发布2023科技趋势预测:大模型生态初现、数实融合加速推进-新华网

百度研究院发布2023科技趋势预测:大模型生态初现、数实融合加速推进-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3 01/05 14:15:46 来源:新华网

百度研究院发布2023科技趋势预测:大模型生态初现、数实融合加速推进 字体:

小 中 大 分享到: 百度研究院发布2023科技趋势预测:大模型生态初现、数实融合加速推进

2023-01-05 14:15:46

来源:新华网

  1月5日,百度研究院发布2023年十大科技趋势预测,今年上榜的十大科技趋势涵盖了大模型生态、数实融合、虚实共生、自动驾驶、机器人、科学计算、量子计算、隐私计算、科技伦理和科技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凸显了技术底座不断夯实、AI跨领域融合更加扎实、智能化创新更加务实,“技术向实”正在发生。深耕中国科技领的百度也将在1月10日举办Create 2022 AI开发者大会,面向全球开发者与创造者,分享百度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能搜索、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科学计算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思考。

  百度首席技术官、百度研究院院长王海峰在序言中表示,驱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往往具有很强的通用性。当具备了标准化、自动化和模块化的工业大生产特征,核心技术作为基础设施的价值效应会变得越来越“实”。今年是百度研究院连续第四年发布科技趋势预测,四年间,智能技术构筑起了科技变革的主线,AI向实成为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主干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名誉理事长赵沁平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智能产业研究院(AIR)院长张亚勤对今年百度研究院的科技趋势预测作专家推荐。

  赵沁平表示,虚拟现实正成为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新兴战略方向。百度研究院在2023年的科技趋势预测中,将虚实共生列为一大重点方向,给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和产业发展加快的信号。张亚勤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基础性技术之一是人工智能,这一次中国完全可能成为某些领域的“领导者”。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交叉学科与跨领域研究中技术发展的通用变量,期待“产学研用”协同努力,让人工智能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百度研究院认为,2023年的核心科技趋势将围绕技术底座不断夯实、AI跨领域融合更加扎实、智能化创新更加务实三大方向展开。

  大模型生态 AI绘画技术支持:百度飞桨文心一格

  在技术底座方面,深度学习平台加大模型,贯通了从硬件适配、模型训练、推理部署,到场景应用的AI全产业链,夯实产业智能化基座,将进一步加速产业智能化升级。随着大模型技术逐步成熟,在航天、金融、能源等领域,“行业大模型”开始浮现,围绕各行业需求,搭建 AI 基础设施,推进“AI+行业”的应用创新。未来,行业大模型将覆盖更多领域,逐渐形成生态,服务千行百业的智能化升级。

  AI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正在增长,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算中心、深度学习平台和大模型等AI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有明显推动作用,未来还将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的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此外,隐私计算技术的应用场景将会不断推陈出新,隐私计算平台也会在多个行业成为支撑数据安全治理和数据要素市场化发展的重要基石,塑造兼顾价值创造和安全可信的数据产业。

  在AI跨领域融合方面,AI技术的发展,为跨领域、跨学科融合创新带来巨大的价值空间。以Al for Science为代表的AI跨领域融合创新得到更多关注。AI技术成为重要科研辅助力量,改变多学科研究范式。通过引入AI技术,研究者们开发了科学计算工具,解决传统科学计算过于复杂难解的问题,提升系统建模分析能力。未来会有更多功能强大的科学计算工具出现,推动AI技术成为重要的科研辅助工具,在物理、化学、材料学等基础科学及药物研发等应用领域发挥独特价值。

  机器人 AI绘画技术支持:百度飞桨文心一格

  面对全球老龄化加剧,行业应用机器人落地加速,有望改变劳动力短缺困境。尤其是AI加持的各类机器人将在实时感知、智能决策、优化控制等方面获得更大提升,加速落地各行各业。

  在智能化创新方面,依托坚实的智能化基座,Web3.0、元宇宙、自动驾驶、AIGC、量子科技等新方向将迎来全新的产业机遇。在自动驾驶领域,预计2023年,中国主要城市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将呈现运营范围、车队规模双增长的趋势,拥有自动驾驶技术的智能汽车的市场渗透率也将有新突破,智能汽车产业从此前的“试水试航”走向“扬帆远航”。

  在量子计算领域,随着量子计算硬件性能与量子算法的不断提升,量子软硬一体化方案的价值与需求将更加凸显。量子科普与教育将产生更加广泛与迫切的需求,借助量子计算平台加速形成繁荣的量子计算产业生态,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和资源汇聚会进一步深化。

  虚实共生 AI绘画技术支持:百度飞桨文心一格

  在虚实共生领域,Web3.0技术将打造一个多中心化的,更加开放,公平和安全的新型网络空间,用户可以更安全的交换信息和价值;数字孪生和虚拟仿真、AI等技术融合,会在购物、制造、城市等诸多场景,创造更精准和智能的数字孪生体;AIGC将带来全新内容创作模式,广泛运用到绘画、文学甚至视频制作等内容生产领域;结合VR/AR带来的沉浸式体验服务,5G提供的大数据高速传输能力,元宇宙业态有望迎来颠覆式创新。

  在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发展的同时,也必须关注科技伦理和科技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科技企业和科学家在积极探索可解释AI技术,尝试在价值对齐的背景下促进有效的人机交流,让AI真正理解人类意图,降低算法的“黑箱风险”,实现更有预见性的AI治理。百度预测,具备可信可控的AI技术能力将成为企业新的竞争优势。

  科技可持续发展 AI绘画技术支持:百度飞桨文心一格

  科技可持续发展关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边缘计算和先进计算正实现关键突破。未来会有更多侧重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技术突破,其落地应用将有望缓解环保、健康、能源和材料等问题,提升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

  据了解,这是自2019年来百度研究院连续第四年发布对前沿科技趋势的展望,百度研究院此前几年所发布的诸多技术趋势,比如深度学习深入渗透产业、数字人大规模应用、智能交通加速落地等都成为后来行业发展的真实轨迹。

  附百度研究院2023年科技趋势预测(图):

 

   【纠错】 【责任编辑:谷雨】 阅读下一篇: 深度观察

百度研究院发布2023科技趋势预测:大模型生态初现、数实融合加速推进

IDC FutureScape:2023年中国数字化业务十大预测

IDC FutureScape:2023年中国数字化业务十大预测

Location

IDC Global

Asia/Pacific

China

Colombia

Europe

Japan

Latin America

Middle East, Africa & Türkiye

Shopping Cart

Need Help?

Login

Register

Solutions

Tech Suppliers

Subscription Research

Data & Analytics

Custom Solutions

Emerging Vendor Solutions

Event Sponsorship

Tech Buyers

IT Executive Programs

Industry Insights

CIO Executive Council

Sourcing Advisory Services

IDC Metri

Tech Watchers

Investment Research Service

Analysts

Events

Blog

About IDC

Management

Methodology

IDC Media Center

Worldwide Offices

Careers at IDC

myIDC

Become a Client

Search

Advanced Search

Search

Menu

Shopping Cart

Need Help?

Settings

IDC

About IDC

IDC Media Center

Current: IDC FutureScape:2023年中国数字化业务十大预测

Press FAQ

Contact Press Relations

Share

Publication date: 07 Nov 2022

IDC FutureScape:2023年中国数字化业务十大预测

Contact

For more information, contact:

Frank Wang (frankwang)

 Email: frankwang@idc.com

 Phone number: +86-10-5889-1588 VOIP: 8610588

Yvonne Liu (yvliu)

 Email: yvliu@idc.com

 Phone number: +86-10-5889 1536

Maggie Xie (mxie)

 Email: mxie@idc.com

 Phone number: +86-10-5889-1558 VOIP: 8610558

北京,2022年11月8日——极不平凡的2022年即将过去,顺风、逆风、侧风的各类风浪演变成了颠覆风暴:疫情仍没有完全过去、俄乌冲突仍在继续、地缘政治风险有增无减、供应链约束仍然存在、人才鸿沟依然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进入衰退。行业领导者为了应对这些风暴的影响,纷纷采用数字化优先策略,开发与运营数字化业务,2023年将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拐点,即企业从数字化转型时代进入到数字化业务时代。即便有诸多颠覆风暴的挑战,未来5年仍将是数字化发展的黄金时期。首先,全球数字化发展的临界点已经到来,数字经济占比、SaaS支出占比、数字化业务支出占比、数字化人才占比等已经或都将在未来5年内超过50%;其次,数字技术投资依然是全球和中国企业高管的核心聚焦点;第三,各国政府出台的政策都在鼓励数字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和二十大报告都为数字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擘划了蓝图;第四,过去的历史数据也展示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销售和利润的直接利好。因此,如何在数字化业务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所有组织的诉求。基于中国市场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并结合IDC对全球数字化业务的预测,我们给出2023年中国数字化业务的10大预测如下。

Share the image

预测1和2涵盖了数字化支出与收入,与企业未来的销售、成本与利润直接相关。预测3和5涵盖了新生态与价值链,与未来基于生态的创新直接相关。预测4、8和10涵盖了数字化技能与人才,与打造奔跑的数字化梦之队直接相关。预测6、7和9涵盖了数字化价值与可持续发展,与未来环境、社会责任、治理与企业的市场价值直接相关。预测1:数字化业务支出高速增长到2023年,中国企业在数字化业务上的支出将达到经济增长的4倍,为卓越运营、竞争差异化和长期增长奠定基础。预测2:数字化收入占比持续增加到2027年,中国2000强公司40%的总收入将来自数字化产品、服务和体验。现在的占比不到20%。预测3:中国500强企业中科技厂商数量将翻番到2027年,中国500强企业中科技厂商的数量将翻一番——包括来自科技行业以外的企业预测4:企业CEO拥抱云到2024年,40%的中国2000强首席执行官将与他们的云提供商建立战略个人关系,以实现数字业务平台投资的可量化结果。预测5:生态价值链加速创新到2027年,在生态系统控制平面上拥有高度发达产业价值链的组织,其创新速度将比其他企业快25%。预测6:客户数据创造信赖价值到2027年,那些以值得信赖的方式收集、分析和情境化化客户数据的企业将成功建立创造性的业务和定价模型,使客户终身价值翻倍。预测7:ESG支出持续增长创造社会价值到2025年,中国四分之一的组织将通过将与可持续性相关的数字技术支出在2022年的基础上增加25%以上,展现负责任的领导力。预测8:管理层聚焦规模化创新和运营数字化业务由于业务部门拥有大部分技术预算,到2027年,25%的高管层专业知识将从鼓励创新转向规模化创新和运营数字业务。预测9:量化数字化价值成为刚需到2027年,90%能够准确量化其数字能力/资产(数据、算法、软件代码)价值的组织将显著提高其市场估值。预测10:人才与技能鸿沟制约未来增长到2026年,未能有效解决组织中人才和数字化技能鸿沟的企业将限制20%的收入增长机会。IDC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武连峰表示,数字化业务时代有几个核心特征:践行数字化优先战略、由直接参与的CEO和各个高管支持和推动、利用技术进行竞争、数字化创新举措可大规模交付可见的成果、数字化带来的价值可以量化。要想赢在数字业务时代,必须洞悉行业和企业数字化发展成熟度,评估与布局最新技术和业务场景结合的应用,强化企业高管的技术议程,打造数字化梦之队!IDC FutureScape对技术、市场及生态系统的分析解读能帮助企业技术高管更好地了解未来趋势以及IT组织对企业的影响。该报告还着手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为技术高管指点迷津,并提出可依循、可执行的建议。IDC每年都会有一系列将在未来若干年影响企业走向的关键性外部驱动因素。FutureScape根据这些驱动因素提出十项预测、分析IT企业受到的影响,并针对未来五年给出相关建议。欲了解更多与IDC FutureScape研究相关的内容,可与IDC中国副总裁兼首席分析师武连峰先生联系(邮箱:l wu@idc.com )。媒体欲获取相关报告内容或进行媒体采访,请与IDC中国市场部谢静联系(邮箱:m xie@idc.com )。更多内容将陆续于IDC咨询官方公众号对外公布,敬请关注!- 全文完 -欲了解IDC报告的更多信息,请访问www.idc.com.cn。欲购买报告,请致电+86-10-5889 1666与IDC中国销售部联系,或发 email 至 frankwang@idc.com 。关于IDC FutureScape:IDC FutureScape对技术、市场及生态系统的分析解读能帮助企业技术高管更好地了解未来趋势以及IT组织对企业的影响。该报告还着手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为技术高管指点迷津,并提出可依循、可执行的建议。IDC每年都会有一系列将在未来若干年影响企业走向的关键性外部驱动因素。FutureScape根据这些驱动因素提出十项预测、分析IT企业受到的影响,并针对未来五年给出相关建议。关于 IDC国际数据公司(IDC )是全球著名的信息技术、电信行业和消费科技咨询、顾问和活动服务专业提供商。IDC在全球拥有超过 1300名分析师,为110多个国家的技术和行业发展机遇提供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地化的专业视角及服务。IDC的分析和洞察助力IT专业人士、业务主管和投资机构制定基于事实的技术决策,以实现关键业务目标。成立于1964 年,IDC 是IDG旗下子公司。IDG是全球领先的媒体出版、研究咨询、及会展服务公司。欲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www.idc.com.cn 。- # # # -相关咨询,请联系:王勇,IDC中国 副总裁电话:(+86-10) 5889 1588电邮:frankwang@idc.com 谢静,IDC中国 市场部电话:(+86-10) 5889 1558邮箱: mxie@idc.com 扫描微信二维码,关注IDC 研究成果,掌握ICT市场脉搏

Share the image

Copy the following code into your site

Coverage

Regions Covered

China

Topics Covered

Digital transformation

Future of digital innovation

IDC Corporate

140 Kendrick Street, Building B

Needham, MA 02494

+1.508.872.8200

Site Links

Home

myIDC

Analysts

Events

IDC Blog

“Future Of” Research

Generative AI

Company

About IDC

Careers

Worldwide Offices

IDC on X

IDC on LinkedIn

Contact IDC

RSS/Feeds

Solutions

Subscription Research

Data & Analytics

Custom Solutions

Emerging Vendor Solutions

IT Executive Programs

Industry Insights

CIO Executive Council

Investment Research Service

Event Sponsorship

Copyright 2024 IDC.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Policy

CCPA

Subscribe

Unsubscribe

Terms of Use

Web Rights & Licensing

如何进行宏观经济预测 - 国家统计局

如何进行宏观经济预测 - 国家统计局

EN

搜索

首页

机构

新闻

时政要闻

统计新闻

数据

公开

服务

互动

知识

专题

如何进行宏观经济预测

2023/01/01 08:00

|

Aa

字体:

|

分享到:

        理性预期经济学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强调政府在制定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时,要考虑到各行为主体预期对政策实施有效性的影响,积极促成公众理性预期的形成,从而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政府统计要深入开展统计分析预测研究,将统计监测、统计评价和统计预测三者有机结合,有效引导社会公众理性预期, 为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搞好服务。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预测

        经济预测是在科学的方法手段和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对未来经济前景进行展望性推测。掌握宏观经济预测是指以国民经济、部门、地区的经济活动为范围进行的各种经济预测。

        二、宏观经济预测的作用

        宏观经济预测在经济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层面,宏观经济预测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编制经济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依据; 在企业层面,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是企业制定生产、销售及投资等经营决策的首要前提;在家庭层面,掌握一定的宏观经济预测知识有助于家庭更好地安排其消费、储蓄和投资。

        三、宏观经济预测的原则和步骤

        宏观经济预测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全面分析和掌握经济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应从实际出发,以准确可靠的资料作为依据。

        (三)根据研究对象特点,经过试验,选用科学的预测方法。

        预测的一般步骤可以概括为:

 

        四、宏观经济预测的主要方法

        宏观经济预测方法有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定量预测具有指标明晰、可计量等优势,己经成为宏观经济预测的基本方法,定性预测可作为定量预测的补充。定量预测方法包括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预测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等。

        (一)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经济计量模型是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的经济数学模型,它是根据某种经济理论和某些假设条件,建立单一的或联立的方程,用以描述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加以估计、检验与推测,从而对经济变量的未来数值进行预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可对国民经济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和经济政策评价。目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些国际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社科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高校或研究机构常用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有时间序列模型(ARMA)、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联立方程模型等。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预测法。

        该分析方法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指导,从经济指标实际观测数据出发,对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整体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宏观经济统计指标的统计关系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分析的数量分析方法体系。传统的统计预测分析法有:对比分析法、平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抽样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等;现代统计预测分析法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判别分析等。

        (三)系统动力学方法。

        该方法是将宏观经济系统或其某一子系统作为具有连续变化的非线性的多回路信息反馈的复杂系统,综合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组织理论,并采用一套计算机模拟 ( 仿真 ) 技术,来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分析的一种方法。只有研究系统的因果反馈结构,通过定量模拟实验,才能揭示系统的行为模式或动态趋势,这就是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研究思路。其预测的主要步骤:第一步是把被研究系统划分若干子系统,并且建立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第二步是构造系统的仿真模型;第三步是计算机仿真;第四步是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第五步是作出预测。系统动力学方法主要用于生态环境、房地产、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

        (四)投入产出分析法。

        这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 • 列昂惕夫于上世纪 30 年代创立的一种经济数学方法,它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着重研究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耗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也可用于研究各地区、部门、企业内部的各种经济联系。投入产出分析法就是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模型来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分析,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五)定性预测方法。

        通过对预测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结合综合分析和判断来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它属于非模型预测法,主要预测未来事件的性质、发展趋向和发展的转折点。其预测精度既取决于预测者的业务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也取决于调查的广度和深度。相对于复杂的数学模型,这种预测法简便易行,可以利用有关人员的丰富经验和专门知识,有可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结果。

        (六)组合预测法。

        为了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实际中往往采取多种预测方法建立多个预测模型,得出多个预测值,然后对这些预测值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以提高预测的精确度。它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把两个或多个以不同预测方法所得到的不同预测值,组合为一个新的预测值作为最后的预测结果。主要的组合预测方法是加权平均组合法和递推回归系数组合法。

        (七)大数据在宏观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传统宏观经济预测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特定的模型与方法发现统计数据的内在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预测未来。传统方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使用统计数据的质量,同时也存在数据相对滞后、数据获取成本高等不足。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成为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基于大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具有及时性、精准性、低成本等各种优势,是对传统方法的有益补充和改进,未来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国内外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在宏观经济分析领域都己开始运用大数据,在基于大数据构建宏观经济指数、在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中纳入大数据等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应用越来越广泛。

        (撰稿:赵军利 原鹏飞)

        理性预期经济学提出了理性预期的概念,强调政府在制定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时,要考虑到各行为主体预期对政策实施有效性的影响,积极促成公众理性预期的形成,从而更好地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政府统计要深入开展统计分析预测研究,将统计监测、统计评价和统计预测三者有机结合,有效引导社会公众理性预期, 为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搞好服务。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预测

        经济预测是在科学的方法手段和掌握一定信息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规律,对未来经济前景进行展望性推测。掌握宏观经济预测是指以国民经济、部门、地区的经济活动为范围进行的各种经济预测。

        二、宏观经济预测的作用

        宏观经济预测在经济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层面,宏观经济预测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编制经济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依据; 在企业层面,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判断是企业制定生产、销售及投资等经营决策的首要前提;在家庭层面,掌握一定的宏观经济预测知识有助于家庭更好地安排其消费、储蓄和投资。

        三、宏观经济预测的原则和步骤

        宏观经济预测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全面分析和掌握经济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应从实际出发,以准确可靠的资料作为依据。

        (三)根据研究对象特点,经过试验,选用科学的预测方法。

        预测的一般步骤可以概括为:

 

        四、宏观经济预测的主要方法

        宏观经济预测方法有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定量预测具有指标明晰、可计量等优势,己经成为宏观经济预测的基本方法,定性预测可作为定量预测的补充。定量预测方法包括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预测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等。

        (一)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经济计量模型是用经济学、数学、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的经济数学模型,它是根据某种经济理论和某些假设条件,建立单一的或联立的方程,用以描述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加以估计、检验与推测,从而对经济变量的未来数值进行预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可对国民经济进行经济结构分析、经济预测和经济政策评价。目前,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些国际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社科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高校或研究机构常用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有时间序列模型(ARMA)、向量自回归模型(VAR)、联立方程模型等。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预测法。

        该分析方法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指导,从经济指标实际观测数据出发,对宏观经济总量和结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整体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宏观经济统计指标的统计关系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分析的数量分析方法体系。传统的统计预测分析法有:对比分析法、平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抽样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等;现代统计预测分析法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判别分析等。

        (三)系统动力学方法。

        该方法是将宏观经济系统或其某一子系统作为具有连续变化的非线性的多回路信息反馈的复杂系统,综合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组织理论,并采用一套计算机模拟 ( 仿真 ) 技术,来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分析的一种方法。只有研究系统的因果反馈结构,通过定量模拟实验,才能揭示系统的行为模式或动态趋势,这就是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研究思路。其预测的主要步骤:第一步是把被研究系统划分若干子系统,并且建立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第二步是构造系统的仿真模型;第三步是计算机仿真;第四步是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第五步是作出预测。系统动力学方法主要用于生态环境、房地产、能源、交通运输等领域。

        (四)投入产出分析法。

        这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 • 列昂惕夫于上世纪 30 年代创立的一种经济数学方法,它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着重研究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耗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也可用于研究各地区、部门、企业内部的各种经济联系。投入产出分析法就是通过投入产出表分析模型来对宏观经济进行预测分析,描述国民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五)定性预测方法。

        通过对预测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结合综合分析和判断来预测事物的未来发展变化的一种方法。它属于非模型预测法,主要预测未来事件的性质、发展趋向和发展的转折点。其预测精度既取决于预测者的业务水平和分析判断能力,也取决于调查的广度和深度。相对于复杂的数学模型,这种预测法简便易行,可以利用有关人员的丰富经验和专门知识,有可能得出比较可靠的结果。

        (六)组合预测法。

        为了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实际中往往采取多种预测方法建立多个预测模型,得出多个预测值,然后对这些预测值进行科学的分析、综合,以提高预测的精确度。它通过建立一个模型,把两个或多个以不同预测方法所得到的不同预测值,组合为一个新的预测值作为最后的预测结果。主要的组合预测方法是加权平均组合法和递推回归系数组合法。

        (七)大数据在宏观经济预测中的应用

        传统宏观经济预测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特定的模型与方法发现统计数据的内在规律,并利用这种规律预测未来。传统方法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使用统计数据的质量,同时也存在数据相对滞后、数据获取成本高等不足。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成为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基于大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和预测具有及时性、精准性、低成本等各种优势,是对传统方法的有益补充和改进,未来应用前景广阔。目前国内外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在宏观经济分析领域都己开始运用大数据,在基于大数据构建宏观经济指数、在宏观经济预测模型中纳入大数据等方面做了大量尝试,应用越来越广泛。

        (撰稿:赵军利 原鹏飞)

[责任编辑:]

相关链接

政府机构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地方统计网站

社会团体网站

国际组织网站

政府机构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地方统计网站

社会团体网站

国际组织网站

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外交部

国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退役军人事务部

应急管理部

中国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务院国资委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

市场监管总局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广电总局

体育总局

国家信访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国家医保局

国务院参事室

国管局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侨办

国务院港澳办

国务院台办

国家网信办

国务院新闻办

新华社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科院

中国工程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央广电总台

中国气象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国防科工局

国家烟草局

国家移民局

国家林草局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航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局

国家疾控局

国家矿山安监局

国家消防救援局

国家外汇局

国家药监局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兵团

北京局

天津局

河北局

山西局

内蒙古局

辽宁局

吉林局

黑龙江局

上海局

江苏局

浙江局

安徽局

福建局

江西局

山东局

河南局

湖北局

湖南局

广东局

广西局

海南局

重庆局

四川局

贵州局

云南局

西藏局

陕西局

甘肃局

青海局

宁夏局

新疆局

兵团局

天津总队

山西总队

江苏总队

浙江总队

安徽总队

河南总队

湖南总队

广东总队

云南总队

陕西总队

新疆总队

兵团总队

中国统计学会

联合国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

联合国统计司

世贸组织

粮农组织

劳工组织

基金组织

工发组织

教科文组织

世卫组织

世界银行

欧盟

经合组织

联合国开发署

联合国人口基金

联合国环境署

联合国儿童基金

世界粮食计划署

国际组织网站

版权所有: 国家统计局  联系我们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地址: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南街57号 (100826)

京ICP备0503467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142号

网站标识码bm36000002

联系方式: 010-68783311

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外交部

国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民委

公安部

国家安全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自然资源部

生态环境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水利部

农业农村部

商务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退役军人事务部

应急管理部

中国人民银行

审计署

国务院国资委

海关总署

税务总局

市场监管总局

金融监管总局

中国证监会

广电总局

体育总局

国家信访局

国家统计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

国家医保局

国务院参事室

国管局

国务院研究室

国务院侨办

国务院港澳办

国务院台办

国家网信办

国务院新闻办

新华社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科院

中国工程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央广电总台

中国气象局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国家能源局

国家国防科工局

国家烟草局

国家移民局

国家林草局

国家铁路局

中国民航局

国家邮政局

国家文物局

国家中医药局

国家疾控局

国家矿山安监局

国家消防救援局

国家外汇局

国家药监局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兵团

北京局

天津局

河北局

山西局

内蒙古局

辽宁局

吉林局

黑龙江局

上海局

江苏局

浙江局

安徽局

福建局

江西局

山东局

河南局

湖北局

湖南局

广东局

广西局

海南局

重庆局

四川局

贵州局

云南局

西藏局

陕西局

甘肃局

青海局

宁夏局

新疆局

兵团局

天津总队

山西总队

江苏总队

浙江总队

安徽总队

河南总队

湖南总队

广东总队

云南总队

陕西总队

新疆总队

兵团总队

中国统计学会

联合国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

联合国统计司

世贸组织

粮农组织

劳工组织

基金组织

工发组织

教科文组织

世卫组织

世界银行

欧盟

经合组织

联合国开发署

联合国人口基金

联合国环境署

联合国儿童基金

世界粮食计划署

国际组织网站

预测未来,一种情怀,还是一门生意?|读刊_时代

预测未来,一种情怀,还是一门生意?|读刊_时代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预测未来,一种情怀,还是一门生意?|读刊

2021-04-26 10:10

来源:

新京报书评周刊

原标题:预测未来,一种情怀,还是一门生意?|读刊

今年的4月8日,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去世,度过了传奇的一生。1982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大趋势》一经问世即引发广泛关注,如今已经在57个国家出版。他还曾在肯尼迪总统任期内被聘为助理教育专员,年近不惑之时又离开政界创办“城市研究公司”,专注于预测和洞察世界发展的动向,并被埃森哲评选为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除此之外,他还担任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多所大学的学术顾问和重要访问学者。

约翰·奈斯比特( 1929年1月15日-2021年4月8日),是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1963年,约翰·奈斯比特被肯尼迪总统任命为教育部助理部长,还曾任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主要代表著作《大趋势》,与威廉·怀特的《组织的人》、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并称“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三大巨著。《大趋势》一书在全球共销售了1400多万册。

足迹横跨政、商、学界并都收获了相当的成功,奈斯比特的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未来学家”(futurologist)这个群体曾经的炙手可热。自20世纪早期始,这群脑洞奇崛的人们“降临”在一个宗教与巫术被祛魅的时代,以一个个振聋发聩的未来预言化身现代的先知。他们中的许多名字如雷贯耳:奈斯比特、阿尔文·托夫勒、凯文·凯利、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而他们提出的诸如“第三次浪潮”、“数字化生存”、“地球村”、“大趋势”等潮流概念,更是成为时代的一个个界碑。

之所以称其为界碑,是因为如果在如今的社会翻看他们中很多人的作品,我们更会觉得在看历史书,而不是什么未来学的作品。毕竟,对于Z世代的年轻人来说,“数字化生存”仿佛是出生就注定的命运,并无什么新奇之处。这是一个连《黑镜》的口 碑都会逐步掉落神坛的时代:科技进步的速度已经无限逼近人类想象力的阈值,高速更新迭代的社会让一切所谓对未来的预测,仿佛都只像是对现实的描摹。除了感叹时代变化得实在太快,我们难以苛求这些几十年前做出预测的未来学家们。

著名科幻小说家、曾写作《神经漫游者》的作家威廉·吉布森曾讲过这么一句话:“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这句话被在中国大火的未来学者凯文·凯利奉为圭臬,也可以用来形容当初未来学家们的事业。时至今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方兴未艾,“未来”不仅已来,似乎也已经开始流行,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未来学家在时代中的位置?那些曾经围绕未来学者们的争议与批驳,又是否依旧持续?这期读刊向大家分享与这些议题相关的有趣观点。

撰文 丨刘亚光

展开全文

01

现代先知:

捕捉未来的“信号”

生前,奈斯比特曾与中国结下过不解之缘。1996年,中国领导人曾于北京会见奈斯比特,与他交流与中国相关的许多大问题。在创办自己的“城市研究公司”后,奈斯比特还在中国的天津市设立了一个中国研究院,并于2009年专门以中国为重心写作了《大趋势》的后续《中国大趋势》。2013年,奈斯比特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左图为约翰·奈斯比特的英文版《大趋势》,右图为新华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译本。

事实上,正在经历朝气蓬勃改革的中国,一时间吸引不少类似的专家到访。未来学家天生与“前进”、“前沿”挂钩的气质,与改革开放的精神不谋而合,双方可谓一拍而合。虽然未来学家们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一般被认为是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但作为某种思想先声的“未来主义”则出现于更早的时代,19世纪英国教会将其作为一种神学学说提出,并在20世纪早期由思想界、艺术界发扬光大。他们认为过去并不如未来重要,“时代不断向前”的价值观,烙印在未来学家精神气质的深处。

20世纪4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弗莱希泰姆(Ossip K. Flechtheim)曾被一些学者认为是现代未来学的创始人,他用模型来预测社会发展走势的思想特点,也被后续许多未来学者所继承。不过,在更早的1921年,由凯根·保罗(Kegan Paul)等编写的《今日与明天》(To-day and To-morrow)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勾勒了未来学的轮廓。未来学初具轮廓的主要特点,是人们对未来的畅想虽然依旧充满着天马行空的色彩,但逐步从对神秘叙事的依赖回归科学话语。

这套书记载了许多当时的学者关于未来的精彩畅想。例如,作者之一的遗传学家霍尔丹就直接预言能源危机的到来,提出太阳能将在未来的能源政策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他还在那个年代就预言了基因编辑技术。

Conservative的一篇专栏文章也记载了散见于20世纪早期的许多有趣的未来学预言,例如一名叫伯纳尔(Bernal)的作者在作品中非常详细地描述了一些人造器官的设计过程,包括能用于“看到”无线电和X射线的眼睛、能听到超声波的人造耳朵。除此之外,伯纳尔还用一个思想实验阐明了类似希拉里·普特南提出的“缸中之脑”的思想,认为人类的意识有可能脱离身体活动。

可见,早期的未来学者中的许多人其实更接近发明家。他们的思考重点聚焦于某些超前的具体技术,构想的细节也比较丰满,这和后来名声大噪的许多未来学者也判然有别。因此亦有中文媒体将未来学者按照思考重点的不同,划分为狭义的未来学者与广义未来学者两种。相对于前者,后者对于未来的预测不仅更为天马行空,而且往往在格局上十分宏观,从具体的技术设计直接上升到对社会结构、文明进程的论断。

电影《水晶美人》(1943)剧照。未来学家并非是一个新兴职业。在科技还未发达的年代,很多人相信,那些有特殊能力的人士能够透过水晶球或塔罗牌来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EDUCAUSE杂志的一篇由当代未来学研究机构撰写的文章曾列举“像未来学家一样思考”的5步指南,其中很关键的一步被命名为“专注于信号(signal)”。所谓信号是潜藏在纷乱琐碎事实下的潮流——套用奈斯比特著作的名字,某种“大趋势”。比如1995年eBay的出现看似只是一款新的交易平台产品问世,而在未来学者眼中,这背后的“信号”则是“在线声誉成为新的社交货币”。如果说现象的变革局限在某一个领域,商业或是教育,那么信号的变革则可能意味着社会关系的全面重塑。文章写道:“这不仅是交易工具的变化,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根本变革。从小我们被告知不要和陌生人一起上车,而现在,我们与完全陌生的人一同进入Uber则完全不会三思而后行”。

这批未来学者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路,加之对未来社会进行总体预测的偏好,使得他们的言说中常常充满了高度概括性的隐喻。在阿尔文·托夫勒那里这个隐喻是“浪潮”,他认为在“第二次浪潮”席卷而来时,人们的劳动因时间的标准化而趋于一致,工业和商业走向集中,核心家庭逐步分解,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会被波及,任何单一具象的词汇仿佛都难以比浪潮更好地概括这样的变化。而在被许多媒介学者也当作未来学者一员的马歇尔·麦克卢汉那里,这个隐喻则是“地球村”,这个因电子媒介的发展而让人类实现纵横寰宇的信息共享与充分沟通的美梦,已经基本成为现实。

在现今的未来学家中,凯文·凯利可能也是最擅长使用隐喻概念的人之一。在《必然》一书中,这位《连线》杂志的创办人一口气提出了12个预测未来的浓缩关键词,他用“形成”(becoming)形容科技永无止境的变化,用“重混”(remixing)形容一切事物都具有重新拆分并重组的可能。每一个词都难以对应一个具体的所指,但又都能找到其所指。不得不说,这确实有一些“先知”的气质。这些似是而非的预测常常令人不明觉厉,但又很难挑出毛病,时不时也确实能精准命中未来的具体走势。

电影《安德的游戏》(2013)剧照。

02

“江湖骗子”:

预测未来是一门生意?

隐喻,或者说语言的威力是巨大的,它设定了我们思考世界的框架,而关于未来的隐喻则形塑着我们有关未来的行动选择。未来学者Sohail Inayatullah就认为,在对未来进行分析的思考框架中,“神话”和“隐喻”是整个框架的基石,有时候,唯有质疑基础性的隐喻本身,“我们才能想象另一个未来”。RSA的一篇写于2020年的专栏文章以疫情期间的“军事”隐喻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评述,作者认为,当我们选择更多将病毒形容为军事上的敌人时,我们会在未来的行动中更注重政府的动员、民众的服从与执行力。而当我们“使用植根于生态学的隐喻来代替战争隐喻”,则可能更将病毒的出现视为一个“自然与文化的诸多方面面临失衡”的信号,从而在未来的行动中更多注重诸如对森林砍伐、气候变化问题的遏制。

在商业领域,未来学家们提出的隐喻同样具有强大的力量。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提出的12个关键词中还包括“共享”(sharing),如今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形形色色的共享经济形式几乎组成了我们生活的基础设施。然而近年来亦有许多学者已经指出这一隐喻的欺骗性,在网约车等典型的冠以“共享经济”之名的行业中,平台资本主义借助“共享”的隐喻让劳动者和消费者认为自己是在与资本平等分享各种便利,然而平台依然拥有着绝对的主动权,攫取着超额的利润。

《必然》,[美]凯文·凯利著,译言·东西文库,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年1月。

隐喻的这般魔力让未来学者们常常能名利双收,据说麦克卢汉在声名鹊起的年代成为电视上家喻户晓的明星,让傅拉瑟等同时代媒介学者甚至不得不特地给自己的理论重新更换说法以避开与他相似的部分。这些未来隐喻具有的魔力,让未来学者因此也常常与商业走得很近。

与商业的亲缘关系也常常成为人们批驳未来学家的靶子,毕竟,用这些玄妙的隐喻来做巡回演讲,看起来十分像一些拼命炒作概念的创业公司的套路。2016年就曾有一篇名为《洋忽悠凯文·凯利中国疯狂走穴》的文章引发关注,刺猬公社公众号也刊登了互联网研究者方兴东对凯文·凯利的批驳。文章指出,相较于麦克卢汉、乔布斯,凯文·凯利的思想从未真正在硅谷引发革命性的影响,所以他在硅谷其实被边缘化,却因为恰好迎合了互联网在中国初创时期的热潮而被马化腾等中国商界领袖追捧。凯文·凯利颇负盛名的《失控》强调了社交网络的巨大潜力,互联网企业将未来学对“更新换代”的歌颂作为精神气质进行自我标榜,联手打造了凯文·凯利与其《失控》的神话。耐人寻味的是,在一篇《Tech in Asia》的专题访谈中,凯文·凯利确实承认自己的《失控》在中国的粉丝“一定比美国多得多”。

《失控》,[美] 凯文·凯利著,译言·东西文库|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

更尴尬的是,如果未来学家让大家付出了时间、金钱听自己宣讲神秘的概念,却又让大家的期待落空,则更是难逃“江湖骗子”的骂名。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虽然做出了很多成功的预测,但他没说对的事情同样很多,比如人们最终会抛弃城市生活的方式。而早在2002年,大名鼎鼎的社会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就在《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批评未来学者:“我不相信未来学有任何科学基础”,在他看来,未来学只不过是“商业炒作与时髦社会学的混合体”,预测未来纯靠运气。

《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文·托夫勒著,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7月版。

这篇文章还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1998年,肯尼·赫希霍恩(Kenny Hirschhorn)在摩托罗拉公司工作17年之后辞职了,年轻的英国手机公司Orange PLC给肯尼提供了一份“未来学”的工作,负责对公司整体的战略方向进行创新性的预测。退休后,肯尼曾向媒体表示,他的工作无法被量化,因为“梦想的愿景永远不会被量化”,同时,他也不对任何具体的发展方针进行价值判断,因为他只专注于那些可能被埋没的、另类的技术可能性。一家公司是否应该聘请未来学家?许多企业家和学者都曾争论不休,大家的担忧确实有几分道理,毕竟,讲一个有关未来的故事很迷人,但确实很难验证,请来的是骗子还是先知,谁也说不准。

英剧《黑镜》剧照。

03

乐观年代:

期待未来学家,是因为期待未来

在2021年谈论未来,“后疫情时代”是绕不开的关键词。在去年疫情凶猛时,当代的一些未来学家们同样没有闲着,纷纷对疫情结束后的世界出谋划策。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预测,例如未来学家Shara Evans就在去年接受访谈时提出了“黑天鹅场景规划师”和“隐私保护人”两个新职业崛起的可能性。前者指的是企业或政府聘用专人对大规模的不确定事件进行底层应对方案的设计,应对范围包括诸如病毒大流行、大型天文灾害等。至于后者,Evan认为,疫情防控融入日常使得人们隐私的边界将不断萎缩,随着世界各国对新冠病毒传播扩散路径的监控逐步完善,公民隐私被监视的风险需要被更为系统的保护。除此之外,Evans还提出了使用专业工具对房产进行远程资产检查的“虚拟现实房地产专家”、给个人定制个性化免疫增强服务的“免疫顾问”等职业兴起的可能。

未来学家Shara Evans。

不过另外的一些未来学家的预测多少会让人有些失望,比如有未来学者预测在线办公配套服务的兴起,给人一种你邻居家稍有生活阅历的老大爷都能预测到的感觉。这种面对未来学家预测的乏味感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未来学家在当下的处境。学者Jenny Anderson在研究未来学家的专著《The Future of the World》中就指出,未来学家在当代发生了一次转型,未来学对未来的预测逐渐从充满激进与梦幻色彩的个人畅想变为由计算机主导的系统工程,它用复杂而精密的计算机模型褪去了梦想的恢弘,同时也回到了一些具体的技术方向的预测中。

Medium杂志的一篇文章同样提到了类似的观点,同时指出,这背后反映了更深刻的时代情绪。作者认为,上世纪中后期、尤其是世纪之交时的未来学者普遍具有极为强大的乐观主义情绪,他们更多将技术视为解决方案。前文提到的伯纳尔曾描绘过通过增强人类智能实现“无线感觉传递”的机制,认为藉此人们可以搭建全球范围的“思维蜂巢”,让人们的智慧能够随时互通。美国的天才未来学者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更是在《关键路径》中提出了“地球镜”的设想,通过制造一个能让人随时观测地球表面各地数据的仪器实现人心理视野的拓展,他认为,人类会在地球镜的启迪下自然地用“全球主义”的视角看待世界和自我,“自然而然地消除民族主义思想”。如此信仰着人与人之间能心意相通,不能不说是一种近乎奢望的乐观。反观当下,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常常充满着小行星碰撞、海啸、气候变化、基因危机等风险和威胁,技术从解决方案,变成某种焦虑的来源。

《关键路径》,[美]理查德·巴克敏斯特·富勒著,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

这或许也能解释Anderson提到的未来学转型。在书中,Anderson曾提到,上世纪末的许多未来学组织十分青睐剧变后的东欧国家,而他们同样也对未来学的进驻抱持欢迎的态度。Anderson认为,这些国家“重起炉灶”的境遇在未来学的视野里意味着可塑性,新生、未来,这些在未来学看来永远是大展宏图的契机。或许,在一个经受过疫情冲击的世界,日渐不稳定的文明与自然让未来学也无暇顾及畅想宏伟的蓝图,而逐渐将想象力收束到具体问题的应对。

与之相对的,是“爷青回”的刷屏,“复古风”的崛起,在现在的人们心中,对过去的兴趣似乎比未来浓厚的多。Conservative的一篇文章甚至指出,我们如今的许多“未来技术”,反倒是用来保存过去——它们带来了更先进的档案馆和博物馆。某种意义上,奈斯比特的离去,带走的也是曾经于世纪之交涌现的那份对新千年的乐观憧憬,那股洋溢于上世纪的“前进”的冲动。这或许也是一种更为务实的选择,未来学收敛锋芒,收起想象的激越,但也收起了空想的不切实际。

未来学家对后疫情时代平淡的预测让我毫无关联地想起了第一次观看贾樟柯的电影《天注定》时的感受——那是一部以四个真实新闻事件为蓝本改编的电影。当现实远比剧本魔幻,电影如何自处?这可能是电影在当下面临的挑战。从某种程度上,未来学家在当下遭遇的挑战十分类似:当现实比科幻更科幻,我们还能期待他们给出怎样奇崛的想象?

电影《天注定》剧照。

不过,更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对人本身的信心。未来学者依旧是重要的,对他们的期待犹存,意味着我们依旧相信未来而非沉湎于过去。而从一个更长远的尺度上看,对看似天马行空,但具有颠覆性的情境的思考,可能终究有一天会帮助我们应对文明的僵局。面对疫情带来未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真正的危机永远来自于想象力的丧失。

参考链接:

http://www.caiep.net/forum/content.php?id=64964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7%BA%A6%E7%BF%B0%C2%B7%E5%A5%88%E6%96%AF%E6%AF%94%E7%89%B9

https://www.personneltoday.com/hr/futurology-check-out-the-small-print/

https://www.ispo.com/en/trends/futurologist-horx-corona-changes-megatrends

https://digitalfuturist.medium.com/futurology-predicting-todays-world-a-century-ago-bc6563cef627

https://www.techinasia.com/talk/wired-co-founder-china-future-unique-connection-asia

https://er.educause.edu/articles/2019/3/five-principles-for-thinking-like-a-futurist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刘亚光;编辑:李永博;校对:王心。封面图来自《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剧照。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关注书评周刊视频号,观看加缪女儿视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